close

免疫系統的疾病              作者﹕萊納斯.鮑林博士(Dr.Linus Pauling)

藉由先天的保護機制,我們的身體免於來自體外和體內的攻擊。這些機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免疫系統。盡可能保持免疫系統的有效運作,能大大促進我們身體的健康。
半世紀前,當科學家首次針對維他命進行研究時發現,在好幾種維他命中,缺乏其中任何一種都會導致免疫系統的損傷,譬如:血液中白血球細胞數目減少,對感染的抵抗力下降。
要維持良好的免疫力,人體需要維他命A、維他命B、泛酸、葉酸和維他命C。當這些維他命的攝取量超過通常建議的數量時,似乎還能強化免疫系統。其中維他命C對免疫系統的作用最大。本章將討論有關這方面的證據。
在我和卡麥隆合著的《癌症和維他命C 》( C a m e r o n a n d P a u l i n g ,1979)一書中,討論了有關免疫系統和癌症的關係,我們在書中寫道:免疫的防衛系統首先要擔負將「非自身」(病毒的侵略性載體,譬如細菌或惡性細胞)和「自身」(正常細胞)截然分辨出來這種辨識敵我的艱鉅任務。
辨識藉由判別分子結構上的差異而達成。對於濾過性病毒和細菌來說,這些疾病的載體和人體正常細胞的差異相當顯著,因此要達成辨識相對容易,但癌細胞和人體正常細胞的差異則非常微小,免疫系統要發揮效率則要具備高度的能力。
正如斯洛思-凱特林癌症研究紀念中心(the M e m o r i a l S l o a n - K e t t e r i n gCancer Center)前總裁路易士.湯瑪斯(Lewis Thomas)的描述,免疫系統的功能就像警察,不斷在人體內巡邏檢查,留意惡化的細胞,一旦辨識出,便予以消滅。
諸多證據顯示,免疫系統要發揮功效,維他命C很重要。免疫系統機制及某些分子,它們主要是溶解在體液內的蛋白質分子,還涉及到某些細胞。維他命C同時參與這許多分子的合成,以及這些細胞的製造和功能維持。
抗體(又稱免疫球蛋白)是相當大的蛋白質分子,每個分子由1萬5千或2萬5千個原子組成,而人體能夠製造大約100萬種不同的抗體分子,每一種能夠辨識一群特定的原子組,即所謂的半抗原組或半抗原;半抗原是由它的抗原——一個外來的異類分子攜帶進人體的。
多數的人不會製造與自身半抗原結合的抗體,不幸有這種狀況的人便是罹患所謂「自體免疫性」的特殊疾病,紅斑狼瘡和腎小球性腎炎可能就是這類疾病。
抗原中的半抗原群刺激人體細胞,人體便產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,並進而分化複製成數量眾多的新細胞。
這些新細胞釋放特異性抗體到血液中,與抗原分子或抗原細胞結合,將它們標誌出來以便摧毀。
科學家發現, 增加維他命C 的攝取, 能製造出更多抗體分子。威仁斯( V a l l a n c e , 1977)的研究報告指出,增加的抗體類型有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。
在他的研究中,受試者被隔離在南極洲的英國研究站裡,避免接觸到任何新感染源,以免刺激免疫球蛋白產生,而製造出實驗的干擾變項。
普林茲和他同事讓25名健康的男大學生攝取1克的維他命C,另外2 0名類似的受試者則使用安慰劑,7 5日後他們發現,有攝取維他命C的受試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A、G、M都有明顯增加(Prinz et al., 1977)。
以天竺鼠做的實驗同樣觀察到,維他命C的攝取和抗體製造之間有類似的相依關係,這反映出我們依賴食物攝取這種維他命的重要性(Prinz et al., 1980)。
鼻腔分泌液中所含的抗體,數量最多的是免疫球蛋白A(還有一部分是免疫球蛋白M),免疫球蛋白A主要負責對抗在鼻黏膜液中活動的濾過性病毒。上述三種免疫球蛋白都存在於血液和間質液中,以免疫球蛋白M數量最多。
藉由特異性抗體分子的附著,細菌細胞和惡性細胞被標誌為異類,但要將其摧毀,前置工作還包括,與血液中其他蛋白質分子補體因子結合。
有證據顯示,維他命C參與補體因子氯酯酶的合成,而此重要物質的數量隨著維他命C攝取量的增加而提升。
缺乏這種重要的補體因子,補體活化如瀑布般的流程將無法進行,「非自身」細胞也就無法摧毀。無疑地,人體也需要維他命C來合成氯酯酶,因為這種補體因子所含的蛋白質分子和需要維他命C來合成的膠原質分子雷同。
一旦異類細胞或惡性細胞被辨認和標誌出來,在人體內巡邏的吞噬細胞便會攻擊和摧毀它們。
這些吞噬細胞是存在於血液和體液中的白血球細胞,在對抗感染所產生的膿瘡裡會發現大量白血球細胞。
白血球細胞是淋巴細胞,在淋巴腺中製造,藉由淋巴(類似血漿的清黃色液體,其中有細胞懸浮)載送,從淋巴管進入血液中。在對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戰場上,淋巴細胞似乎是最重要的吞噬細胞。
惡性腫瘤中通常都會看到滲入的淋巴細胞,高程度的淋巴細胞滲入,目前被公認為疾病癒後樂觀的可靠指標。
此外,研究顯示,讓天竺鼠維持非常低的維他命C攝取量,便不會排斥從其他天竺鼠移植來的皮膚,這種耐受性和牠們的淋巴細胞抗壞血酸鹽異常低下有關(Kalden and Guthy, 1972)。在給予天竺鼠大量的維他命C後,移植皮膚馬上受到排斥,顯示免疫系統再次發揮作用。
淋巴細胞只有在保持相當大量的抗壞血酸鹽時,才能有效地發揮噬菌作用,以旺.卡麥隆博士和我根據此眾所周知的事實,以及這些實驗研究的觀察,在1974年提出建議:攝取高單位維他命C,能夠讓抗癌防衛機制中的淋巴細胞展現高度的效率。
這項推測現在已獲得證實。米本和他的團隊(Yonemoto,Chretien, Fehniger, 1976;Yonemoto, 1979)服務於國家癌症機構,他們研究5名年齡從18 ~ 30歲、健康的年輕男女。
受試者在實驗初期攝取相當低劑量的維他命C,並在接受具抗原性的異類物質PHA(植物血凝素)刺激後,取出受試者血液樣本,分離出淋巴細胞,測量新生淋巴細胞芽生長(新的淋巴細胞初抽芽生長時的產物)的速度;然後研究者在接下來的三天中,給予每位受試者每日5公克的維他命C。
研究者使用同樣的分離檢驗技術,發現新淋巴細胞生長的速度在幾天內幾乎增加了1倍(增加83%),且此高速度的成長持續了一週;而連續三天每天10公克劑量,生長速度達到3倍,每天18公克劑量則達到原先的4倍。
這項研究無疑顯示出,癌症患者服用高劑量維他命C,能夠增加人體淋巴細胞的防護功能,並可預估遭受癌症或其他疾病感染的病人,有較好的診斷結果。
不管是口服還是靜脈注射,要攝取多少維他命C才能達到淋巴細胞芽生的最大速度,還有賴更嚴謹的研究才能做決斷。但根據米本和他團隊的研究,最適當的口服劑量,每天也許要超過18公克。
許多研究報告指出,不管是正常受試者或是某種疾病的患者,增加維他命C攝取量能夠增加白血球細胞的動能,讓它們能更快速地移動到受感染的位置(A n d e r s o n , 1 9 8 1 , 1 9 8 2;P a n u s h e t a l . , 1 9 8 2)。
進一步的證據顯示,當白血球細胞抵達時,維他命C還能增加它們的噬菌能力。這是那些被辨認並標識為異類、要予以消滅的細菌細胞或惡性細胞,它們被白血球細胞包圍並摧毀的過程:白血球細胞個體包圍並吞噬異類細胞。
要完成這個過程需要維他命C。科學界很早就發現,缺乏足夠的抗壞血酸鹽,白血球細胞無法有效發揮吞噬作用(Cottingham and Mills, 1943)。最近一項研究(Hume and Weyers,1973)顯示,採用蘇格蘭一般飲食習慣的健康成人,白血球細胞內抗壞血酸鹽的數量,比進行吞噬作用時所需的數量還要多出一些,但是在個體感冒的第一__天,抗壞血酸鹽的數量便銳減一半,並且數日都維持低量,這使得個體容易再度遭受細菌感染。
每天攝取250毫克的維他命C,並不足以讓白血球細胞維持有效的吞噬作用,但研究者發現,在感冒初發時每天攝取1~6公克維他命C,就能夠使這個重要的保衛機制維持運作。
我從這項研究中得出結論:要保持健康,抵抗疾病,對大多數人而言,預防性的攝取量應該每天規律地攝取大於2 5 0 毫克的維他命C 。在考量其他因素下, 我建議多數人每天的攝取量為2 5 0 ~ 4 , 0 0 0 毫克, 甚至1 0 , 0 0 0 毫克(P a u l i n g , 1 9 7 4 c)。
如此的攝取量應該能減少罹患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機率,而即使遭受濾過性病毒感染,也能防止再遭到細菌感染時後者的症狀惡化開來。
歐文.史東(Irwin S t o n e , 1972)曾以下文描述維他命C和細菌性疾病的關係:
1. 它有殺菌和抑菌作用,能殺死病原生物,或阻止其生長。
2. 它有化解毒素和毒物毒性,使其無害的作用。
3. 它控制並維持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。
4. 它無害也無毒性,為了達成上述功效,大劑量服用也不會危害患者。
干擾素是最近在免疫系統中發現的另一個因子。這些蛋白質具有抗病毒的活性,由受病毒感染的細胞,也有可能是惡性細胞所產生出來。
干擾素藉由擴散,改變鄰近細胞的性質,使它們能夠對抗感染。有證據顯示,干擾素能協助人體控制感冒、其他感染或癌症的擴展。不同物種合成不同種類的干擾素。
人類大約能夠製造出20種不同的干擾素分子,它們帶有不同的活性,存在於人體中不同的細胞裡。干擾素引起科學界極大的興趣,因為很少有藥物能有效地對付病毒感染和癌症。
因為干擾素是種蛋白質,動物干擾素會以抗原的形式在人體中活動,注射到人體裡必定會引起過敏反應,其過敏的程度於再次注射時會相當嚴重。
現在已經有利用白血球細胞培養的人類干擾素,但價格相當昂貴。研究顯示,注射這些干擾素來治療癌症和感染性的疾病,具有某些功效(Borden, 1984)。
維他命C 的攝取量增加, 能夠促進人體產生較大量的干擾素, 此一推測(P a u l i n g , 1 9 7 0 a)已獲得證實。
在有更多證據支持注射人類干擾素的功效之前,明智的方式可能還是遵照卡麥隆的建議:「多攝取維他命C,自己製造干擾素。」
前列腺素是一種小分子物質(脂質,與脂肪有關),在人體功能中扮演重要的核心角色。它們以激素的形式作用,與規律心跳、血流有關,參與藥物對細胞的破壞,並且參與免疫系統的反應。
科學家主要是從1960年開始針對它們的特性進行研究,1970年後許多發現出爐。C2 0H 3 4O 5是前列腺素PGE1的化學式,其他前列腺素則有相同或相近的化學式。
不管什麼組織受到干擾或破壞,它會釋放出前列腺素(Vane, 1 9 7 1 ) 。
前列腺素,尤其是前列腺素PGE2和PGF2-α,它們會與其他物質共同製造組織胺產生發炎反應:發紅、腫脹、疼痛、觸痛及發熱──這是因為這些前列腺素的作用,使得感染部位的血流量增加,白血球細胞、其他細胞及物質都往這個區域移動的緣故。
在第二十六章針對藥物和維他命進行比較時我們會看到,阿斯匹靈能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前列腺素對發炎症狀的作用。1978年,哈洛賓( H o r r o b i n ) 發表報告說, 維他命C 能抑制P G E 2 和P G F 2 – α 的合成, 因此維他命也能發揮相當的抗發炎效果。
【註】然而,他又報告說,阿斯匹靈能抑制PGE1合成,維他命C卻能增加它的合成數量(Horrobin, O k a a n d M a n k u ,1979)。
前列腺素PGE1參與淋巴細胞的製造,並且在調節免疫反應中扮演主要角色。因此,維他命C能增加PGE1的製造,這一點再度支持人體攝取最適量的維他命C時,能強化免疫系統,維持更好的健康狀態。@(待續)

摘編自 《長壽養生之道:細胞分子矯正之父20周年鉅獻》 博思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空靈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